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特别聚焦|这一生物防治玉米等作物成长中重大害虫的技术 累计为农民挽回损失超10亿元

2023-03-30 14:15:12 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原标题:特别聚焦|这一生物防治玉米等作物成长中重大害虫的技术 累计为农民挽回损失超10亿元

三月的吉林大地,备耕正忙时。


(资料图片)

在成果转化企业公主岭吉农绿色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正坤和同事们,也在紧张忙碌地培育“生物导弹”载菌赤眼蜂,为生物防治“玉米螟”备战。

从农药消杀到生物防治

“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成长过程中的重大害虫。它能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呢?

“‘玉米螟’可以为害玉米雄穗,钻蛀茎部造成茎秆折断,钻蛀穗部造成粮食减产,玉米螟不仅可以直接导致玉米减产10-30%左右,同时诱发真菌病害,产生真菌毒素,影响玉米品质和收储。”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正坤如是介绍。

“玉米螟”

吉林省位于“黄金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早期,专家们针对玉米螟防治研究,主要采用化学农药消杀办法,虽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更加困难。”张正坤说。

从20世纪60年代起,科研人员将与玉米螟的“战斗”转向了生物防治研究,开始了“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防治“玉米螟”新阶段。

“以虫治虫”是利用赤眼蜂的寄生作用,让赤眼蜂精确寻找并寄生到玉米螟的卵里,吸取害虫卵中的营养,导致害虫幼虫无法孵化。

“以菌治虫”是利用害虫的“传染病”,也就是白僵菌感染害虫的幼虫,一只害虫被感染后,就会形成“僵虫”,顾名思义,就是像僵尸一样的虫子,而这些僵尸上继续繁殖出的白僵菌则会通过在空气中和土壤中扩散,继续感染其他的虫子,造成了在害虫之间的流行,实现了持续的控制作用。

自从2004年起,白僵菌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作为吉林省农业主推技术,白僵菌推广超过4000万亩,赤眼蜂更是达到5亿亩次,成为世界范围内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积最广的地区。

实现“1+1>2”的设想

随着种植模式的改变,如何找到更绿色、更高效的防治手段?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第三代植保人张正坤和同事们创新性地提出将二者结合起来,让赤眼蜂精确地将白僵菌携带到害虫卵的表面,实现“1+1>2”的设想,并立刻付诸实践。

面对这一大胆的想法,摆在张正坤和同事们面前的难题一个接一个。

首先就是要摸清楚白僵菌会不会感染赤眼蜂?通过多次重复的试验和反复的验证,证明了白僵菌对赤眼蜂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白僵菌大量吸附在赤眼蜂的身体上?经过对多种助剂的筛选和载菌设备的研发,终于实现了单只赤眼蜂载菌量达到36000个,并且菌会分布在赤眼蜂尾部和前后足上,更加有利于实现赤眼蜂在寄生害虫卵的同时,将白僵菌带到害虫卵表面,那些没有被寄生而孵化出的害虫幼虫,刚刚“出生”就感染了白僵菌,变成了僵虫。

沾满白僵菌的赤眼蜂 玉米螟幼虫“僵虫”

“生物导弹”载菌赤眼蜂的创新技术,对防治“玉米螟”可谓是取得了战斗的关键性胜利。

经测算,以往单独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时,每公顷白僵菌的用量要达到500克,而载菌赤眼蜂技术体系的建立,白僵菌的用量只需要一公顷0.7克,防治效果较单独使用赤眼蜂提高10%-15%。

自2018年以来,载菌赤眼蜂技术不仅在玉米上累计推广了800余万亩,并且还成功应用到大豆食心虫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中,累计应用面积也达到了200万亩,累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超10亿元。

如今,吉林省首个“载菌赤眼蜂繁育基地”经批准建设。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钻心虫”成果,“不仅在吉林省应用,并且辐射到了内蒙古,河南和陕西等地。”张正坤说。

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应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3年,吉林省农科院植保人不仅盯紧主粮害虫防治,也将目标涵盖鲜食玉米和果蔬,以及中草药等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上,“在原有载菌赤眼蜂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天敌种类和生防菌种的筛选,拓宽防治靶标,提高防治效率,为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打造国家绿色大粮仓保驾护航。”张正坤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彭绅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稿件推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