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嵌入式养老 为老人找回社交圈 今日精选
(相关资料图)
这两天,宝山月浦镇沉寂了一年多的老人日间照护中心再度开放。养生课堂、便民服务、趣味厨房……体验活动打破了人们对“日照中心即养老院”的刻板印象,也让周边居民、社区老人一同感受到老龄生活的丰富多彩。 随着上海步入深度老龄社会,高龄人口、独居老人不断增加,传统养老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上海通过不断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所谓综合体,既囊括了老年人日间照护、助餐服务,同时兼具医养、康养、体养、文养功能,一个站点即可满足多样性的需求。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在街镇层面建成428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并向片区延伸。 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犹如社区的大脑中枢,街镇也根据自身特点,调配资源,为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建立定制化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家门口优势。日间照护场所通常建在离老人最近的地方,减轻出行负担,15分钟即可方便到达。部分街道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车接车送。 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有人能够定时定点予以监管和照护,“江宁乐龄家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主动为他们找到护理员,每天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烧饭、喂饭、洗澡,照顾得甚是妥帖。 小餐桌盛着大民生。做饭难、吃饭难,长期困扰社区老人,宝山月浦镇通过建长者食堂、与连锁餐饮企业合作挂牌、开放养老院内设食堂等三种方式,打造“3+3”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荤素搭配、饭菜飘香,除了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保低收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也能使用助餐服务,还可获得补贴优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正逐渐失去与社会的链接,但我们不应忽视,他们依然有着不灭的社交需求。沉迷微信、短视频就是他们与外界产生链接的一种尝试。通过养老服务综合体,老人们社交的机会变多了,“社交力”变强了。杨浦区大桥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每到周二下午,78岁的独居老人卢阿婆都会在这里练唱。由她亲手创办的沪剧班,每周活动一次。如今神采奕奕的她也曾一度离群索居。通过服务中心的舞台,让她找回自信,重新回到人群,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发生了改变。为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面向各个团队的老人敞开,老人们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在这里拥有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课堂。 有了完善的服务,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参与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助老服务机构多为公建民营,前期由街镇政府把关、搭台,省去高昂成本的同时,运营单位也不像商业机构那样“逐利”,只需把全部心思放在做好服务上。街道每年都会评估服务质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投入补贴。而参与服务的群体,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尤其是低龄健康老人结对帮扶高龄老人的“老伙伴志愿者”互助养老模式,更成为近年最有上海特色的服务品牌。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春暖花开又一年,通过养老服务综合体,老人们享受到的是优质服务,与社会建立起了新的联系。他们更愿意走出家门,迈向有质量的老年生活,真正体验“快乐晚年”。
标签: